“知”是一寓托的人名,“北游”指向北方游历。在传统的哲学系统中,北方被叫做“玄”,“玄”指昏暗、幽远,因此北方就是所谓不可知的处所。篇文认为“道”是不可知的,因此开篇便预示了主题。本篇内容重要是在讨论“道”,一方面指出了宇宙的本原和本性,另一方面也论述了人对于宇宙和外在事物应取的认识与态度。
全文自然分成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至“以黄帝为知言”,重要阐明大道本不可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由于宇宙万物本来都是“气”,“气”聚则生,“气”散则逝世,万物回根结蒂乃是混一的整体。第二部分至“可以观于天矣”,基于第一部分的认识,进一步提出“至人无为,大圣不作”,一切“观于天地”的主意,即一切顺其自然。第三部分至“彼何人哉”,写齧缺问道,借被衣之口描写寂志守神的体道之法。第四部分至“又胡可得而有邪”,写舜与丞的对话,指出身命与子孙均不属于自身,一切都是自然之气的变更。第五部分至“此之谓大得”,通过老聃跟孔子的谈话,描写大道存在的奇特方法,借以阐明大道的特点。这一部分在全篇中处于重要地位。第六部分至“彼为积散非积散也”,阐明大道虽不可知却“无所不在”,对道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论述。第七部分至“不游乎太虚”,借寓言人物的话,进一步指出道“不可闻”、“不可见”、“可言”的特点。既然大道不具有形象性,当然也就“不当名”,不可言传。第八部分至“何从至此哉”,写“有”与“无”的关系,“有”与“无”的相对性还是基于“有”,只有“无无”才是真正基于“无”。第九部分至“物孰不资焉”,写捶制带钩的老人居心专一。第十部分至“亦乃取于是者也”,通过道化了的孔子之口,讨论宇宙的开端,提出“无古无今,无始无终”的观点。余下为第十一部分,写孔子对颜渊的谈话,讨论变更与安于变更,指出要“无知”、“无能”、“往言”、“往为”。
《知北游》在“外篇”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懂得《庄子》的哲学思想系统也较为重要。篇文所说的“道”,是指对于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性的基础认识。篇文认为宇宙万物源于“气”,包含人的生逝世也是出于气的聚散。篇文还认为“道”具有整体性,无处不在但又不存在具体形象,贯穿于万物变更的始终。篇文看到了生与逝世、长寿与短命、光明与幽暗……都具有相对性,既是对峙的,又是相生、相互转化的,这无疑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观。但基于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和同一性认识,篇文又认为“道”是不可知的,“知”反而不成其为“道”,于是又滑向了不可知论,主意无为,顺其自然,一切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可转变,也不必往加以转变,这显然又是唯心的了。
知向北游历来到玄水岸边,登上名叫隐弅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干懂得道?怎样居处、怎样行事才符合于道?允从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干获得道?”问了好几次无为谓都不答复,不是不答复,而是不知道答复。知从无为谓那里得不到解答,便返回到白水的南岸,登上名叫狐阕的山丘,在那里见到了狂屈。知把先前的问话向狂屈提出请教,狂屈说:“唉,我知道怎样答复这些问题,我将告诉给你,可是心中正想说话却又忘记了那些想说的话”。知从狂屈那里也没有得到解答,便转回到黄帝的住所,见到黄帝向他再问。黄帝说:“没有思索、没有考虑方才干够懂得道,没有安处、没有举动方才干够符合于道,没有允从、没有方法方才干够获得道。”
知于是问黄帝:“我和你知道这些道理,无为谓和狂屈不知道这些道理,那么,谁是正确的呢?”黄帝说:“那无为谓是真正正确的,狂屈接近于正确;我和你则始终未能接近于道。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天脉谜踪 最新章节第二百九十章 顺应天地,网址:https://www.at888.net/97/97115/295.html 沙雕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