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历史上,真正应该拥有灭亡突厥之功的薛延陀。
历史上,在突厥灭亡之后,大唐的西北边境虽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平静,可是,却也自始至终都没能在草原确立行之有效的统治,而造成这一切的关键就是这个薛延陀。
就像炎汉之时一样,当匈奴这个强敌在遭受了连番打击,最终土崩瓦解之后,到了魏晋之时,鲜卑,羌等异族又重新占据了匈奴的势力范围,再度成为中原王朝的威胁。
这种状况在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中,始终都在周而复始的上演着,哪怕中原王朝强盛之时,也从来没有过彻底消除来自草原威胁的时候。
炎黄子孙只能躲在坚城雄关之后,战战兢兢的生活,无时无刻都在担心自己的家园会被来自草原的豺狼破坏。
薛延陀原本臣服于颉利,因无法忍受颉利的暴虐统治,在首领夷男的率领下宣布自立,在从突厥分裂出去之后,薛延陀接连数次大破前来征剿的突厥军,自身也在胜利中不断壮大。
如果说最开始自立还只是与突厥分庭抗礼,等到公元629年时,薛延陀的上风之势已经日益显著,突厥自身反倒左支右绌,被这个昔日的属部打击得日益凋敝。
按历史上类似的情况来看,像薛延陀这种初兴的这种政权,如果在开始时不能以雷霆之势扑灭,那等到其站稳脚跟后,就会更加难以应对,最终通常都能喧宾夺主,将老的强者彻底击跨。
如果世上只有突厥和薛延陀这两个国家,那结局多半会是突厥亡国,薛延陀一统漠北。
然而在现实中,却有着大唐这样一个观战的“渔翁”,就在突厥最虚弱的时候,在其背后狠狠地捅了一刀,随后又和薛延陀一起瓜分了突厥的土地和部众,成功地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从某种意义上看,既然突厥迟早都会被薛延陀剪灭,那大唐等于是在和薛延陀争抢突厥的部众,并藉此削弱、阻碍了薛延陀的扩张和变强。
也正因如此,尽管薛延陀也吞并了大量突厥的部众和草场,但其兴起却并不完整,即使在开国锐气还未消散,国力达到顶峰之时,也没能对大唐帝国占据明显优势,始终不敢、也无力像内乱前的突厥那样,频频南下大掠唐朝。
当然,尽管大唐以身为“渔翁”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夺走了很大的一块蛋糕,抢在薛延陀前面吸纳了大量突厥降部,自身的实力有所增强,但从薛延陀军能在“渭水之辱”后的第二年就大破十万突厥主力,之后又两次击败突厥军来看,其战斗力显然还是凌驾于唐军之上地。
在与大唐联手灭亡突厥后,薛延陀国力大张,拥兵二十万众,取代了突厥的地位,雄踞北亚,对大唐王朝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由于唐军长途奔战的能力较弱,大唐王朝此时并无远跋大漠,威胁到薛延陀的能力,这也是李世民尽管一直忌惮薛延陀,又醉心于建功立业,却十几年都不对漠北用兵的原因所在。
而薛延陀此时国势强盛,兵精将勇,像这种漠北地域的强大游牧国家,就算没有彻底击灭对手的能力,按惯例也会不断侵扰边境,掠夺中原的财富和人丁。
然而薛延陀却一反常态,即使在最强盛之时也并未南下侵唐,反倒还自建国伊始便在口头上向唐称藩,大可汗夷男更是始终对大唐卑辞相对。
后世有不少人刻意歪解历史,将薛延陀的软弱表现,归因于大唐当时国力强盛,周边诸国尽皆畏服,这样的说法,在独孤策看来,不过是贻笑大方罢了。
要知道,武德九年,突厥大军一直打到长安城畔,唐军完全没有还手之力,而在仅仅几个月后,薛延陀就将十万突厥主力打得全军覆没,其战斗力显然远在唐军之上。
可在短短两年之后,势力进一步扩张的薛延陀却竟然向大唐称藩,此时的唐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唐梦红楼 最新章节第一百四十四章 真正的威胁,网址:https://www.at888.net/97/97084/208_2.html 沙雕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