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本的历史上,大唐平灭突厥一战,在独孤策看来,可以称得上是趁势而为,李靖轻兵突袭定襄的战略不可谓不精彩,但是要说到大唐在此战之中,赢得有多辉煌,那是完全说不上的。
甚至在独孤策看来,大唐还有取巧的嫌疑,而到了史书之中,大唐王朝却独占了灭亡突厥的光环,后世的一些人更以突厥最后的残破力量是被大唐所击破为据,竭力夸大唐军的胜利,同时也淡化薛延陀与突厥在之前连番大战的事实,以致于很多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人只知道大唐灭了突厥,武功强盛,却连给突厥带来真正致命打击的薛延陀都没听说过,让大唐平白得了薛延陀的武勋。
事实上,大唐在与突利、郁射设、薛延陀三家联军后,轻松快速击灭突厥,此举既是抓准时机,攻敌虚弱,还可以说是趁人之危,投机取巧。
然而无论是用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来描述此事,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即在灭突厥的过程中,大唐并没有打过什么硬仗,更没有打过什么大仗,击败这样一个羸弱的对手,并不足以证明唐军的战斗力很强大。
事实上,由于大唐并不真正具备击败强盛时的突厥的军事实力,获得的胜果也颇有些投机取巧之嫌,因此后来对北部草原的控制颇有些力不从心,统治摇撼不安,这也为突厥遗民后来起事复国,并再次祸乱中原埋下了隐患。
历史上的公元682年,在突厥各降部中,有几千牧民起事反唐,在不断大破唐军中,逐渐壮大,并且建立了后突厥汗国。
到了公元686年时,唐军已经被其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处境可以说是极为凄惨狼狈。
之后后突厥又向北扩张,频频胜捷,兼并了漠北大量的突厥部族,实力进一步大幅扩张,强盛一时,雄踞于整个北地。
据《资治通鉴》记载:“据地万里,西北诸夷皆附之,甚有轻中国之心。”
可就算是当时能够随意欺凌大唐的后突厥,也没有达到颉利统治时期的水准。
唐军在630年时能够轻而易举灭亡突厥,682年之后,却被实力尚不如颉利的后突厥打得抱头鼠窜,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矛盾的现象,大唐府兵战斗力的下降只是原因之一,另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公元630年的突厥,已经在连年内战和天灾下接近灭亡,唐军北伐不过是压垮这个庞然大物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一些崇拜李世民的人,总是对其灭突厥的事迹津津乐道,好像全靠李世民的英明神武,大唐帝国才能够大展神威。
其实国家的对外胜利,固然与君王有些关系,但更重要的影响源自国际环境,以及两国间国力和军力的比拼,帝座上的人都有一群文臣武将辅佐,谁也不会轻易办出蠢事,其举措并非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因。
就像后来在征伐高句丽时,被后人大加吹捧的李世民最终铩羽而归,可被普遍认为庸碌无能的李治却达成全功,将古国高句丽灭亡,这个事实本身就构成了一种逻辑矛盾。
事实上,李治能够灭掉高句丽,也是因为其国中内乱,当时谁坐在帝座上都能实现这一点。
同样的道理,在碰到东突厥自行崩解的绝佳时机后,无论高坐于太极殿上的君王是谁,无论他英明神武,还是软弱愚蠢,大唐帝国摧毁那个千疮百孔的游牧部落联盟,都是轻而易举之事。
当然,也不能完全否定,大唐此番北伐的意义,至少凭借着这一战,让大唐西北边境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都基本趋于稳定。
因为突厥在内乱前是北方霸主,大唐在将其灭亡后声威大振,漠北很多原本依附于东突厥的小部落转而归附大唐,唐廷在北方设立了六个都督府,用于管理内附的十几万突厥人,对北方的控制区域大大扩张。
但是,在这其中还存在着一个隐患,这个隐患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唐梦红楼 最新章节第一百四十四章 真正的威胁,网址:https://www.at888.net/97/97084/208.html 沙雕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