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然后,我们一天天长大,直到我们开始拒绝童话,直到大人用约定俗成的规矩开始灌输我们,直到教条刻板的政治课开始扼杀我们所有灵动的思维,直到我们对“为什么”再也提不起兴趣,直到……,
直到我们也变成大人。
庆幸地是,那时,在我即将沉沦为冷漠的大人之际,我幸运地遇见了海德格尔的,高中老师没答复我的问题,海德格尔一股脑地答复了我,并且充满诗意。海德格尔的是一本告诉大家“存在是什么”的哲学书。存在问题,即“being”问题,从哲学诞生之日起,就令哲学家们魂牵梦萦。一部哲学史,就是一部being史,从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毕达哥拉斯认为是数,再到苏格拉底的“一般”,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存在问题越来越演变成:“存在是什么?”当每一个哲学家都眉头紧蹙搜肠挖肚地想找出存在是“什么”,试图找到一个本体来解释存在时,存在本身却遭人冷落了。
海德格尔的“存在”德文是“sein”,这个词在英文中被翻译为“being”,中文又将它译为“存在”,其实“sein”不仅仅是存在的意思,它还有“是”,“有”的意思,将它翻译为“是”更加准确。在海德格尔看来,所谓的存在是水是火是实体,都混淆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存在”与“存在者”。水火都是存在者,但不是存在。就如我手中拿着一个东西,我告诉你这个东西叫“书”,你于是可以说这个东西存在,但我进一步问你这个存在又是什么呢?你就难为情地回答不上来了。我们能捕捉到存在者,却捕捉不到存在,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存在”的意义就是一个过程,就是一个动词“是”,而“存在者”是一个名词实体。哲学的目的应该是追问存在者的存在,为什么存在?怎样存在?而不是苦苦纠结于“存在是什么?”。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与“存在者”,“是”与“是什么”的混淆,使得哲学史就是一部“存在”不断被遮蔽的历史,冷淡“存在”,过分亲热“存在者”,哲学早已误入歧途了。海德格尔这一思想后来被法国一个叫萨特的矮个子斜眼锉男继承地发展,这厮提出了一个名叫“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又写了几本关于存在主义的剧本,竟然风靡一时,后来连诺贝尔文学奖也主动向这厮示好,不聊,这厮竟然鼻孔朝天地拒了人家,这厮的妹纸还是个赫赫有名的女权主义战士。
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木石山林,尽管存在,但它们从未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存在的意义不是仅仅是能够成为存在者,而是“为存在本身而存在”,这个意义的只能在——人,的身上显现出来。海德格尔专门给人起了个名字叫“dasein”,中文名叫“此在”。我们先在此简单地回顾下关于人的哲学史吧:
id女娲(女神,干嘛呵呵去洗澡):人是我用泥捏出来的。
id柏拉图(想出柜了):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
id第欧根尼(犬儒帮九袋长老):楼上,哥家冰箱里有只褪了毛的鸡,这就是人?
id亚里士多德(吾爱吾老师,吾更爱真理):人其实是理性的动物,lss我爱你,耶~
id培根(哥不是香肠腊肉):人是万事万物的中心,是世界之轴。
id马克思(人家的信用卡又刷爆了,恩格斯快救我呀):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id叔本华(我家狗狗“世界精神”终于不掉毛了):人的本质是**,咦,黑格尔人呢?好久没骂丫了。
id卡西尔(哲学人类学有点意思):我弱弱地说一句,人是符号的动物吧。
id海德格尔(仰视元首希特勒的手):人就是“此在”。
在海德格尔看来,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千反田 最新章节海德格尔:农夫、山泉、有点田,网址:https://www.at888.net/304/304990/9_2.html 沙雕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