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式中战车chi-nu(チヌ)[[[c|:220|h:185|a:l|u:]]]在土浦陆上自卫队武器学校展示的三式中战车为日本于二战末期最后一款量产的中型坦克。开发
日军在二战初期虽在各地战线取得胜利,但是装甲部队与盟军交战的结果却完全无法与m3轻坦克正面对抗,面对这个困境,日军高层将战车定位从步兵支援优先转为对战车优先,并以改造既有战车的方式解决这个局面,改造版九七式中战车改在1942年部署,加强版一式中战车在1943年6月完成并开始配发部队。
但在中后期日军在东南亚各地与盟军交战时,美军m4中战车有着压倒性的强势,47公厘战车炮完全无法对m4造成任何伤害。面对这种局面,日军总算在1944年才开始进行真正对战车用战车的开发,但急转直下的战局让日军无法等待新战车的服役,在这之前前必须有新装备面对敌军新战车已大举进逼的过渡时期,因此日军在1944年5月以九七式中战车系直发展型一式中战车的设计进行过渡期战车的开发。
由于必须快速投入作战,新战车的设计目标是以最小限度的改装安装上可用的战车炮,设计人员将原本一式中战车的炮塔环直径扩大到1.7米以塞入九十式野炮修改而成的三式战车炮;不过这项作法使得主炮的制退机构曝露在外,作战时理论上会有不利影响,但最后没有实战经验证实设计失误,九十式野炮的车载效能已在一式炮战车上实证,虽然作为炮兵用火力打击野炮有着高初速的磨损带来的炮身寿命问题,但是作为战车炮却是日本当时手中的最佳利器。
不过一式炮战车仍是开放式炮座而非炮塔,设计人员为了将九十式塞入炮塔内,
变速器部将原先38倍径的炮管锯短成32倍径后勉强塞入,但是性能自然比野炮版差,炮弹则是30发放在战斗室下方,40发放在炮塔后方,炮塔后方取消后置机枪设计,并增设小门方便炮弹补给。
但设计人员在设计初似乎未考虑火炮射击后的废气问题,因此三式中战车的战斗室完全没有抽风设备,火药燃烧的毒气使得操作人员在车内待久了会出现流泪以及流鼻血的问题,这种战车是否可以在战斗中维持长时间作战当时并未探讨。
除了内装的问题,日军的规划如果使用穿甲弹的三式战车炮理想情况下可在600米外击穿70公厘的钢板,理论上这数据超越m4初期型正面装甲厚度,不过由于m4装甲采用倾斜设计,加上日军穿甲弹品质极差的问题,实战是否可达到设定成果也有很大疑问。
除了主炮以外,设定对手改为战车以后炮塔的快速转动瞄准成为必备课题,因此三式中战车战车安装了电力驱动炮塔,但仍保留手摇炮塔设备,在有必要时仍可让2人以手把进行炮塔转动,不过操作人员的回忆电力驱动炮塔时常发生故障,并非成功的设计。
防御力的设计上,三式中战车的底盘因为沿用因此防护力没有改变,前炮塔装甲则增厚为50公厘,理论上可防御m4a2的76公厘普通穿甲弹,除了标准装甲外,设计人员还准备将前装甲更换为四式中战车的75公厘版本,不过没有任何战车进行这种改装。
虽然问题重重,但是三式中战车仍在1944年8月安装上三式战车炮,10月完
组装中的三式中战车成测试,12月开始量产。一式中战车生产线随即转移为生产此款战车,1944年生产了55辆,1945年日本投降前生产了111辆,由于原厂资料亡轶,因此三式中战车的资料目前都是后世整理而成,总产量始终没有第一手资料可以实证,因此有出现60台、166台、甚至更多的论点。
以帐面数据来看,三式中战车的性能与德国三号坦克相近,火力上甚至与m4a1同等,这种标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红警战争游戏 最新章节三式中型坦克,网址:https://www.at888.net/291/291654/92.html 沙雕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