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多年,田园荒芜,国家需要发展,民众也需要生活,战争既然结束了,就该让劳苦多年的战士们回家看看,带着封赏、带着功勋,这也是安定大周的一个方法。再者,当时战事刚刚结束,田园荒残,国家入不敷出,民众已经无力再供养这么大规模的军队了。但是怎么推行卸甲归田就是一个大问题,毕竟是三家的军队,要推行卸甲归田就得一起推行,否则就成了趁机削弱别人了,这自然不好。三家商量后,最终决定是三支大军各撤掉一半,也就是一共让二十万军士卸甲,给予田宅,让他们安定地生活。但是这样做自然有新的问题,比如长孙氏镇守南方,南方与南齐相接的上千里疆界放五万大军自然不够,不像北方实际上是我们周氏与邓氏共防,南方一些重要的关口还是要屯驻大军的,但是又不能让长孙家在南边一家独大,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所以最后决定南边的防务由长孙氏和南方几大世家一起办,长孙家让一半军士卸甲,南方齐家、何家等家族再从当地组建军队,隶属于镇南军,镇守一些关口,保证南方有十万大军存在。这就把南方世家拉入了政局,既然要拉他们入局,自然还要联姻,于是乎朕、你们三叔、四叔就都在联姻之列,你们大伯广明是太子,本来是可以立侧妃的,但是被他给推了,当然这就是后话了,当时这还只是大家口头上的约定。”
“处罗败退入草原后,实力还在,借着骑兵的优势,不停地骚扰边境。大周初建,大家对胡人的动作自然很敏感,处罗在边境骚扰让大家很不安,可不是嘛,你要是让军士卸甲了,一不小心处罗打进来了,那不是开玩笑嘛,所以在卸甲归田的政策大致确定下来后,大家一致决定,要先解决处罗这个战争遗留问题。于是大周建国第一年,也就是昭武元年,太傅邓晨第一次率大军北征,三家一起共出兵十五万,邓晨为主帅,长孙嵩为副帅,两路出击,计划围剿处罗,最后在大漠里打了一场大战,双方互有损伤,处罗损失更大一些,我们也不好受,既然目标没有达成,那自然就有第二次出征。四年后,经过大量准备,邓晨和长孙嵩再次两路出击,这一次出征成果丰硕,处罗手下的核心力量基本被歼灭,胡人内部部族之争也因此被激化,最后处罗在内斗中死去,胡人部族一分为三,也就是今天的左部、右部和王廷。左部在中原大乱之际退入辽东关外,本来就有颇强的独立性,处罗死后一直处于半独立状态,不怎么听从王廷的命令,而王廷和右部的关系则相对紧密一些。甚至可以说,处罗死后,真正分出的只有左部,而右部和王廷尚未彻底分离,直到昭武九年,邓晨第三次出征。第三次出征规模并不大,只是太傅率五万大军北征罢了,也是这一战将王廷和右部彻底打裂,一分为二。而后到如今大周都没有再进行过大规模的北征。而卸甲归田开始正式实施也是在第二次北征后。”
“我们周氏首先让部分军士卸甲归田,以作表率。第二次出征后,周氏二十万大军在开始缓慢缩编,到太傅第三次出征时,大军已经只有十五万。邓晨第三次北征后,长孙氏和邓氏也开始实施归田政策。为了表示公平,三家安排军士归田时无论那一家安排,另外两家的人都在场。比如周氏军队归田,周氏放人,长孙氏造册,邓氏核实;轮到长孙氏则是邓氏造册,周氏核实;邓氏放人时则是周氏造册,长孙氏核实,归田政策被落实的很好,因为三家相互盯。随后南方世家组建军队,三家一起去盯着,那个时候大家都活的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卸甲归田政策一共放出了二十万军士,最后周氏留下十万军队,长孙氏、邓氏各五万,南方诸世家五万,全国一共二十五万军队。镇南军防线形成了。”
“北方防御胡人的防线和长安驻军主要是周氏和邓氏的军队。邓氏五万军队,两万放在长安北面的胡人王廷对面,另外三万放在辽东关外。周氏军队,有两万放在河西,八万驻扎在长安周边。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岸记 最新章节第126章:渊源,网址:https://www.at888.net/94/94594/127_2.html 沙雕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