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非作歹贪污受贿地事情也不敢再做下去,深怕被别人揭发,现在可不比以前,地方官员不再害怕他们了,各地的御史言官都想揪住机会参他们一本,好在皇帝面前立功表现。
有些聪明的太监开始转移财产,以备解职遣散回家好养老,但蒋冕与地方官员也不是吃素的,早料到他们有这么一招,眼睛雪亮地盯住他们的动静,一有什么风吹草动,马上向上级官员汇报情况。
大明的官员可能治理地方不怎么在行,但是论起为官之道,那可是拿手绝活,裁脏陷害无中生有的事情非常娴熟,更加不用说有真凭实据,不容太监们抵赖,弹劾的奏折如雪花一般纷纷涌向通政司,然后给朱厚过目,朱厚看了越发觉得自己英明无比,地方太监居然这么玩忽职守,贪污**,恶迹斑斑,随即随手一挥,把奏折转交给大学士蒋冕,让其斟酌处理,一定要严加惩戒。
太监们也是倒霉,遇到一位从来没有在宫中待过的皇帝,对太监们根本没有感情,而且皇帝经常听自己的父王在斥骂太监之祸,然后再经过张信这么一鼓动,热血澎湃的想做出一番功绩来,首先就拿他们开刀。
不管整治太监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但事情不是由自己负责地,张信也乐得作壁上观,悠闲自在地与几位好友打趣聊天,等待自己的假期结束。
清晨,张信挥别几位好友,悠悠地去上班了,被朱厚赐封为翰林院侍读以来,张信还没有正式的在翰林院出现过,连自己的上司级同僚还没有认识,皇帝给的几天假期完结,张信只有乖乖地去翰林院报道了。
翰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文学家扬雄地《长杨赋》。即文翰之林。意犹文苑的意思,最早是从唐朝武德年间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除文学之士外,医卜、方伎、书画,甚至僧道等皆可入选。以待诏于院,史称“翰林初置,杂流并处”。
明代翰林院就开始拽起来了,用“翰林之盛,前代绝无也”来形容翰林院一点也不为过,按品秩,翰林院不过是一个五品衙门,尚不如一个地方的知府。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可以看出翰林院的重要。
翰林院是朝廷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咨议政事的机构,翰林官地主要活动多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从这些工作可以知道,翰林院其实就是相当于皇帝身边的助力秘书,属于近臣的范畴,而且权力也极大。国家的大事小事都要经翰林院之手,只是没有决策权而已。
明代科举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等为翰林院庶吉士。取得翰林院的预备资格,三等则委以地方基层官吏或其他职务,可见,能够直接进入翰林院的,实则仅科举进士名列前茅者。
而张信不经科举直接得进翰林院,而已还是从小小的一个九品王府典簿升为六品的翰林院侍读,不知道让多少人嫉妒得眼睛都红了,人家身为今科状元,才可以被授为翰林院地庶吉士。然后要熬几年看表现。再通过考核才能升为编修,而张信却不用通过任何的考试审核。直接一步登天,怎么能让人不愤恨。
虽然已经是朝廷六品大员,按理可以乘轿进宫办差了,但张信却不怎么习惯坐轿子,反正他住的地方离紫禁城也不远,干脆步行而去,没过多久就到了皇宫城门,拿出代表官职的腰牌给城门守卫查看,之后才下令得以通行。
新官上任,自然会有礼部官员上门指导宫廷礼仪,张信在礼官的带领下,来到翰林院拜见自己的上司翰林学士,经过翰林学士的吩咐叮嘱之后,张信一头雾水的来到属于自己的办公场所,至今张信还弄不清楚翰林学士到底说了些什么内容,除了满口之乎者之之外,张信对那位翰林学士根本没有其他印象了。
翰林院可谓说得上是皇帝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明臣 最新章节第一百一十一章 翰林,网址:https://www.at888.net/135/135552/110_3.html 沙雕视频